《 返回首页

500岁大欧鸟笼,一项活在当下的“非遗”

在即墨七级镇,有个村子很是“个性”:七成村民不在田间劳作,而是忙着做鸟笼。这就是孕育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欧村,一个500多岁的“鸟笼村”。在清朝,大欧鸟笼风靡京城,一度作为贡品入宫;如今,这项古老民俗技艺又站上“互联网+”风口,海外同胞轻点鼠标即可买到家乡风物。下料、折圈、转节……然而,“工艺为王”的大欧鸟笼也面临失传尴尬,40岁以下的制笼艺人早已难寻。青岛市网络文化管理办公室联合晚报全媒体、掌控传媒共同摄制的《美丽青岛,乡愁记忆》第三期,探寻的就是那刻在笼儿上的乡愁印记。

它曾被误当“京笼”

“张院的簸箕、毛子埠的升,大欧的笼子进北京。”这句民间流传的老话,说的便是清朝大欧鸟笼进京时的场景。据《即墨县志》记载,大欧村制作鸟笼始于明代。其框圈制作极为讲究,竹子被劈成粗细均匀的竹条后,需要放在锅里用热气蒸,再将竹条盘在钢圈上定型,因此不干裂、不变形。

大欧鸟笼传承人吴金昌的鸟笼作品

大欧鸟笼传承人吴金昌的鸟笼作品

清朝乾隆年间,因京城贵族盛行禽鸟饲养,村里开始有人挑着鸟笼入京贩卖,实用又不失精致的大欧鸟笼被王公子弟争相抢购。“那时信息闭塞,很多人误以为这是京笼,其实当时九成京笼都产自大欧村。”大欧鸟笼的第20代传承人吴金昌介绍,这里的鸟笼按形状可分为圆型、方型、扁型、花鼓型、凸腰型等,有百余个花色品种。

除了养鸟,鸟笼还有何用处?早在清末民初,鸟笼收藏者便给出了答案。选用三年以上的南方上好竹料,经过100多道工艺手工制成,精雕有龙凤、花鸟虫鱼等别致图案,大欧鸟笼的每一道制作工序都凝结着匠人的点滴心血与审美情趣。收藏大欧鸟笼看似是玩,实则是对百年民间艺术的欣赏与传承。2009年,即墨大欧鸟笼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
关厂子回村做鸟笼

用雕刀将笼柱一端稍作打磨,依次穿过4个圆圈的孔眼,不一会儿笼顶的26根柱子就安装完毕。1972年生于“鸟笼世家”的吴金昌,从小就对这门世代相传的老手艺着迷。自初中起,每逢周末,他便在家做鸟笼,挑着去青岛市区卖。1996年,同很多年轻人一样,吴金昌选择了外出闯荡。“在外面开厂子能赚不少,但心里老惦记着鸟笼,我就是有个情结。”三年后,吴金昌关掉自己在浮山后的石灰厂,又回到家乡,每日与鸟笼为伴。目前,大欧村共有458户村民,而从事鸟笼加工制作的就有320多户,村里还成立了6家鸟笼专业合作社。作为全国最大的鸟笼生产加工基地,大欧村一年制作鸟笼50多万套,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。

手工雕刻的人物

鸟笼上手工雕刻的人物

雄狮造型的水门,一只展翅的蝙蝠栖息于上,笼底为十八罗汉,个个表情迥异,这是制笼艺人吴洪柏耗时半个多月雕刻制作的百灵笼。“这把三角刀原来20多公分长,用了七八年,现在只剩15公分了。”吴洪柏平时用来雕刻的工具刀就有四五十把,全是自己挑选钢材制作而成。“人物雕刻是最费工夫的,一天连做十几个小时。我现在腰椎和颈椎都有毛病了,但就是舍不得扔下。”他笑言,自己即将挑战图案更为复杂的红楼梦鸟笼。美国、澳大利亚、马来西亚……吴洪柏刀下刻出的精品鸟笼早已远销至海外多个国家,而九成以上顾客均为华侨同胞。“我接触的这些华侨祖籍有潍坊的、上海的、福建的,基本都是冲着民间手艺来的,毕竟骨子里都淌着一样的血。”他告诉记者,不少人买笼却不养鸟,只是喜好收藏。

“笼”的传人或难寻

从旧时的家庭作坊到解放后的集体副业,再到如今的支柱产业,大欧鸟笼散发着浓浓的历史气息,却又与现代商业密不可分。满是老茧的粗糙双手,熟练地敲击键盘,大欧鸟笼批发商吴相起正在网上与客户交流、接单。随着网购风的刮起,大欧村早在两三年前开始试水电商,已有二三十户村民有自己的鸟笼网店。“以前只能坐着等客户电话,现在俺的知名度立马就高了。”目前,吴相起的鸟笼一直供不应求。去景德镇买鸟食碗,去天津买笼钩,去南方买笼罩……不少顾客在大欧村买完鸟笼,还需到外地采购附属配件。“现在我们村只能加工制作鸟笼,如果能打造一条鸟笼附件产业链,肯定有发展前景。”然而,对于大欧鸟笼的未来,传承人吴金昌既兴奋又担忧,“鸟笼制作工艺很繁琐,小年轻都喜欢去外面闯,村里做鸟笼的基本都是40岁以上的人。”吴金昌说,自己的大爷爷今年已经83岁高龄,但每日仍忙着制笼。

五百多年来,大欧鸟笼从未淡出人们视线,如今也同其他“非遗”一样,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局。数十年后,这座即墨七级镇西南一角的古老村落,将会留给子孙后代何样的家乡回忆?这的确值得思考。